对“翻转课堂”的几点困惑

admin 发表于 2015-02-03 17:36 上一篇 下一篇


摘要:“翻转课堂”的最大优势是努力实现学生的先学,是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一次探索。在感受这种新教学模式给课堂带来的巨大变化时,也产生了一些疑惑:“教学”是否会被“自学”代替?是否有适合每一位学生的视频?是否适合每一门学科?教师是否还需要教学风格?

  自全国首届“翻转课堂”教学观摩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以来,“翻转课堂”便成了教育界热议的话题。有人甚至认为,“翻转课堂”与“慕课”的结合,正在形成一场自班级授课制创建以来基础教育领域的最大革命。其实,“翻转课堂”仅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,所谓“翻转”,主要是对学习流程的重构。传统教学模式里,通常是学生先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,再课后复习、做作业;而在“翻转课堂”模式下,学生先通过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学,然后再在课堂上做练习,教师会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指导。无疑,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努力实现学生的先学,是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一次探索。

  “翻转课堂”在中国实践的时间不长,绝大多数学校是从2011年开始的。最近,笔者有幸观摩了十多节“翻转课堂”模式下的课,在感受这种新教学模式给课堂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同时,也产生了一些困惑:

  其一,“教学”是否会被“自学”代替?

  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,“教学”之形成有三个基本要素:学生、教师、文本。教师施教的最佳方式是带领学生走向文本,教师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指出了路径后,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,构建知识并形成能力。可“翻转课堂”是教师预先录制好所教内容的视频,这似乎是带着处理过的文本(亦即教案)走向学生,是把教师所预设的教学内容通过视频“灌”给学生。拉夫尔·泰勒早就说:“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想学什么,而不是教师要教什么。”在常规课堂的教学中,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分步骤进行,待绝大多数学生弄懂第一步的学习内容后,再探究第二步的学习内容。在这样的过程中,教师、学生和文本在同一时空出现,教师会多方面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,了解学生每一步的学习现状,然后再确认下一步该怎样走。在这样的课堂里,学生也可以相互帮助,齐心协力地往下一步走去。但在“翻转课堂”模式下,教学的三个要素总是错位出现,先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,即教师对教材文本的处理;再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,即学生自学文本,不懂的看视频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,教师与学生都无在场感,也无课堂感,似乎在进行远程教学。这样的时空错位——教师讲时,学生不在场;学生学习时,教师不在场——导致教学的三个要素总是出现两个。这是“教学”,还是“自学”?莫非“翻转课堂”模式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模式?

  其二,“翻转课堂”有适合每一位学生的视频吗?

  一个班级几十位学生,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、社会阅历、实践经验等不可能相同,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教师预录的教学视频能满足每位学生的需要吗?即使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基础学生的学情预录三四个视频,是否就一定能达到满足每位学生需要的目标?学生在家里观看视频时,如果在某一小环节看不懂而无法往前时,反复多看几遍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吗?要是第二天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几乎不能做练习,教师是在课上针对全班进行讲解,还是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呢?是逐个环节地讲,还是跳跃地提示?教师又通过什么方式去诊断学生观看视频的效果呢?实际上,课堂一旦“翻转”,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证每一位学生能畅通无阻地看懂视频、看完视频。如果这个环节踩不实,所谓“翻转课堂”的课外学习,至多就是传统课堂下的“预习”,而课堂上的“练习”仍就变成了教师的“讲授”。从笔者所观摩的十多节课来看,无不是这样的结果。客观地讲,不可能有适合每一位学生的视频,没有教师在场的课堂是很难适应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的,教师绝妙的“导”是在课堂生成过程中产生的,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智慧火花碰撞的结果,很少看到过没有学生参与其中的课堂还会有精彩出现。叶澜教授提醒:“在一个充斥技术资源和诱惑的时代,我们十分需要在技术工具面前的清醒。”

    其三,“翻转课堂”能适合每一门学科吗?

  中小学的各门学科,有的似乎只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地“讲授”,学生就能够获得知识。但有的学科仅有教师的“讲授”是远远不够的,教师哪怕讲得声嘶力竭,学生也许还是听得云里雾里。比如物理、化学和生物等学科,更多地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与,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实验才能有观察、体验、分析和收获,学生也只有在亲自操作下才能探寻物质世界的定义、性质、规律。如果学生仅观看视频,仅听教师“讲一讲”某个实验,学生能收获什么呢?这类需要学生大量实验操作的学科课堂怎样“翻转”呢?不可能都让学生在家做实验吧?即使在学校实验室,没有教师的指导,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实验吗?同理,需要学生参与体验、实际操作的艺体课程能“翻转”吗?再如语文学科,解读一些文学类的经典作品时,主要靠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淀,靠学生切己体察、诵读涵泳。学生如果占有了多种资料,拥有了开阔的阅读视野,很多文本是可以自己看懂的。教师的教学视频对他们而言价值不大,教师与其花较多的时间准备教学视频,还不如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助读资料。

  其四,教师还需要教学风格吗?

 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。既然是一门艺术,那就会有教师教学风格的存在。在传统课堂里,教师进行充分的课前预设,在教学内容选取、教学流程设计、教学方法使用、教学结构预制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考虑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,由于教师、学生和文本同时同地在场,课堂因为学生的主体参与而千变万化,因为学生的现场生成而丰富多彩;教师也因为课堂的千变万化而随机应变,因为课堂的答疑解惑而妙语连珠。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,教师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得以充分地展示,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,还得到了教师灵动智慧的熏陶,获取了学习的快乐和幸福。

  教师讲课,从前是面对鲜活聪慧的学生,而现在是面对一堆面无表情的机器,教师有讲课的激情吗?缺少了学生的参与,教师讲课无异于自说自话,其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呢?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“独角戏”很有价值,那央视的“百家讲坛”节目何必要请些观众坐在下面呢?让那些大师直接面对机器讲不就行了吗?帕尔默在《教学勇气——漫步教师心灵》一书中说:“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,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,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。这时,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。”

  “翻转”了课堂之后,学生课表上的课程几乎都是作业课,学生上学几乎都是在做作业。这样的上学又有多大的价值呢?学生难道不感到乏味和枯燥吗?一张几乎全是做作业的课表,一个教师不出现在教学现场的课堂,难道就是“翻转课堂”的特色?

  参考文献:

  [1]杜悦.“翻转课堂”:翻什么转什么坚守什么[N].中国教育报,2014—04—09

  [2]叶澜.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:功夫重在论外[J].课程·教材·教法,2013(5)

  [3][美]拉夫尔·泰勒.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[M].罗康,张阅译.北京:中国轻工业出版社,2008

  [4][美]帕克·帕尔默.教学勇气——漫步教师心灵[M].吴国珍等译.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4



评论


暂时没有评论~